大麻的“随行效应”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营销炒作?

发布时间:2025-05-27  /  浏览次数:0
图片

随行效应仍然是一个假说,更多时候被用作营销手段,缺乏证据支撑。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为此,加拿大著名大学布鲁克大学生物科学教授乔纳森·西蒙尼接受了《对话》节目的采访,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释。

随着全球大麻合法化运动的不断推进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大麻产品越来越多,其中许多产品提供定制体验,旨在改善消费者的任何情绪或活动。您想平静还是振奋?是提升专注力、激发创造力,亦或是想获得良好的睡眠您更喜欢全谱提取物还是THC分离物?

然而,植物是如何产生如此多不同体验呢?与许多植物近亲一样,大麻富含活性化合物。行业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些化合物共同作用,创造了整体体验,这种现象被称为随行效应

西蒙尼教授说,当前,大多数关于大麻功效的研究都集中在两种关键化合物上:Delta-9 THC(四氢大麻酚)CBD(大麻二酚)CBD不具备精神活性,被认为是大麻诸多疗效的基础;而THC则是造成经典大麻兴奋感的主要成分。大麻植物会产生超过500种潜在的植物活性化合物,其中最显著的是大麻素、萜烯和黄酮类化合物,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带来不同体验。

教授说,大麻中不同成分协同作用,相互调节,最终影响整体体验,这一理论就是大名鼎鼎的随行效应。简而言之,它解释大麻中超越任何单一成分(例如THCCBD)的效应,并为一个常见问题提供了一个简洁的解释:THCCBD含量相同的产品为何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事实上,医用大麻界长期以来一直青睐全谱和广谱产品(含有多种植物化学成分的产品),而不是单一化合物分离物,例纯化的THCCBD,因为这些全谱和广谱产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的科学还是虚无的幻想

随行效应一词最初由以色列和意大利科学家在199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提出,描述内源性大麻素(人体产生的类似THCCBD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理念是,一些化合物本身无活性,但可以增强或调节其他化合物的活性,从而产生大于其各部分总和的综合效应。

西蒙尼教授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并非考察大麻植物中发现的植物性大麻素,而是考察大脑和体中自然产生的结构性化合物。因此,大麻特有的随行效应并非直接源于研究数据本身,而是源该研究得出的更广泛推论,这些推论为大麻使用者经常报告的各种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

自那时起,尽管缺乏充分的支持证据,该术语已被大麻行业广泛采用和改编,通常用于在过度拥挤的市场中区分产品。

西蒙尼教授认为,对于人类随行效应的现有支持仅限于少数小型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以及荟萃分析,这些研究和分析表明,对于慢性疼痛和儿童癫痫等疾病,全植物提取物可能比分离物效果更好。

然而,教授认为,这些研究通常使用非标准提取物,因此无法确定是哪些化学成分相互作用导致了这些效应。此外,研究还缺乏对全谱和分离产品的直接比较,大多数说法都基于临床前(即非人类)研究和非大麻衍生植物分子研究的推论。

教授说,话虽如此,随行效应一个合理的假设,可以说是解释大麻多样化和细微效应最合理的假设。实际上,其他药物类别也描述了类似的效应,尽管这些相互作用通常被称为协同作用和增效作用,并且通常只涉及少数几个特征明确的化合物。相比之下,要揭示大麻的协同作用,那就需要解开数百种不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许多分子的相互作用仍知之甚少。

正是这种复杂性,激励着我毕生致力于探究大麻的秘密,我主要专注研究大麻衍生化合物如何在大脑和身体中发挥作用。因此,我深刻体会到人类大麻的认知已经取得了大的进展,我们仍有许多未知之谜尚未揭晓,而人们的热情很容易超越实证

产品线之间的解读

随着大麻产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需要对产品宣传保持适度的怀疑态度。毫无疑问,大麻植物蕴藏着尚未开发或尚未充分探索的生物活性成分,我们将继续探索它们之间有趣且意想不到的相互作用。但我们距离全面了解大麻植物的全貌还很遥远。

目前,随行效应仍然是一个假说,更多时候被用作营销手段,而非基于证据这并不意味着它错了,提醒我们应该避免将一些看似方便的叙述与既定的科学相混淆。

如果大麻行业继续利用随行效应进行营销和产品差异化,那么它应该支持并推动进一步的基于证据的研究。

仅仅依现有的临床前和学术研究,而不是直接推进科学研究并验证现实世界的产品声明,可能会加剧炒作风险损害行业信誉。然而,行业并非唯一负有责任的机构。政府也必须努力消除阻碍新研究的监管瓶颈。

建立一个可信的、基于科学依据的大麻市场意味着要必须摒弃炒作这需要行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消费者提供让其作出明智决定所需的信息。

Prev

相关新闻